从文言文中窥视文化兴衰 文言的魅力
初中语文,从文字到文化,文言文可以学得更有趣
目:古代的“格”与“挑” 在古代社会,人们用“格”和“挑”这两个词来描述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与互动,这些概念深入到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。 “格”这个词来自于《周礼》中对仪式和礼仪的规定,指定人担任某个角色,并且在特定场合中展现出其特定的身份和地位。在古代封建社会中,地位的等级非常重要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格位。皇帝最高,大臣次之,百官、士庶依次下降。格位不仅仅是人在社会上的地位,还体现出他的权利和义务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称谓也会因为格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。比如,大臣在宫中与另一个大臣交谈时,一定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,但面对皇上,则要用“臣”来代称自己。这一点在现代的用语中也得以保留,我们说的“奴才话”的意思就是指因地位差距而使用的不同的称谓。 “挑”则是古代女性世界中常用的一个词,意为嫁娶。古代女子一旦挑了良缘,就要依从于家庭、家族的安排,服从于夫婿所在的家庭地位。 “挑”这个词语是贯穿了古代女性人生的“送”“嫁”“丧”、“出嫁之后的红籍”这些传统现象,是古代妇女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。在“挑”这个问题上,女方因为要嫁到男方家,通常会面临着很多的限制和要求。在选婚时,其家庭和本人都要按照男方的家产来娶妻,因此,很多时候选择的对象必须是男方经济地位相同或者更高的人才行,而这样的女性通常都是家族地位较高的人。 “格”和“挑”这两个古代词汇,其实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。古代所强调的等级制度,其实也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自己的地位,而从血统、财富等因素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,这种社会上层是自上而下的秩序关系。而“挑”则是以家族阶层为主要的分水岭,要分辨每个家族的地位,好像这种家族甚至在财富官位和名望上都有巨大的差别,通过此项来限制婚姻自由,反映了古代女性的被动和束缚。 然而,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概念虽然在当时被广泛使用,但是在现代社会中,这些强调身份地位的“格”文化,和限制女性嫁娶的“挑”文化,已经逐步被我们的社会所淡化。现代社会认为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,而不应该依据血统、财富、职位等因素来划分人的地位和范围。在婚姻自由方面,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人的自主权,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婚姻和生活方式。现代文化的发展,也使得这些古代的“格”与“挑”渐渐成为了历史遗迹,而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是尊重人的本质和价值,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平等。
语文学科相关的冷知识,徐东古玩城向你推荐,值得收藏